全文预览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1 |  大小:20KB

文档介绍
忧民的知识份子痛切地感到,中国古老文化中有很多落后、封闭甚至是野蛮的东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的是腐朽和没落,西方文化代表的是人类文明和进步。显然,认同西方文化揭示了民众追求现代化、期盼国家振兴富强的心态。仅仅“师夷长技”难以从根本上动摇顽固的传统文化,只有“夷之文化”才能带来思想上的革命、观念上的更新。为此,必须学习西方文化,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用西方思想来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有效利器。这种全盘西化的移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它不仅确立了新的文化模式。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格局与体制。在社会精英的引领下,民众自觉认同了以下两点:①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必须全盘否定;②西方文化属于先进的现代文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这种认同随世界潮流而确立,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胡适于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正式提出“全盘西化”一词。他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应死心塌地的去学习人家。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胡适又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这一主张一经提出就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无论是激进的知识份子还是保守主义者的概念、理论和逻辑都是西式的。他们认为认可西方文化是中国跨入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新文化运动取得的共识。然而,胡适等人一味强调与传统文化决裂,却并没有考虑到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去其糟粕”固然是好的,可是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是糟粕,中国古代先知历尽艰难才整理编制成的文案必然有其精华,不能一概抛弃。当然,西方文化就全是可取的么,不尽然。正确的文化策略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和而不同。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