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文化,防止文化身份被霸权文化所同化,并不是对抗全球化,而是要在全球化中更好地发展民族文化。如果说有一天全世界文化真的一体化了,文化按一个标准与范式存在,那文化也就走向了衰败。交流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没有了差异,全球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其次,文化身份是相对于“他者”文化而建构的,强调了差异性。而差异与交流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差异促成了交流;另一方面,差异过大也造成了交流的困难。因而,文化身份的过分强调,会使人产生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以本土化对抗全球化,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而我们强调“和而不同”的观点。“说到精神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文学艺术的全球化,大概谁也不会愚蠢到以为就是取消个性、多样个性、多元性。关于文化,中国历史讲求‘和’、‘和而不同’。‘和’就是多样化的彼此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不同的东西可以共存共荣。”[27]全球化中的不同文化就应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是因差异而导致的相互敌视的关系。Р在全球化中保持多元文化,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应该用建构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尽管我们通常把文化的全球化认定为随资本主义工业扩张而引起的文化现象,但文化的交流却自古就有。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使中国产生了佛家文化,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基督教由小亚细亚犹太人散居地区传到欧洲及世界其他各地区;伊斯兰教也越出了它的产生地,传到世界各地。宗教文化如此,其他文化也一样,西方的油画传到了中国,中国的国画也到了西方。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了世界,世界其它民族的音乐也传到了中国。文学更是如此,希腊史诗被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了世界,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川端康成、鲁迅等人的作品被译介到世界各大洲,这都可以称为文化的世界化,但这种世界化并未引起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因而,以极端民族主义敌视文化的交流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吸收异质文化就会使民族特性的消失。就如前面所述,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都会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