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18 |  大小:149KB

文档介绍
几年的灾难中,美联储却从未真正发挥过“外援”作用,部分原因是它对大萧条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根本原因却是它对货币政策估价的错误。认为它所采取的应该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方针,而实质却是Р“大撒手的货币政策”,相当于没有货币政策,任由美国经济走向崩溃。假如联储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如通过买进大量债券,或鼓励成员银行通过再贴现进行借贷,必可以大大加强银行系统的清偿能力,各个银行也就可以使用源源不断的流动资金去满足储户的挤兑。遗憾的是,甚至在1931年,实际收入已经下降了15%以上,银行系统事实上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美联储却还认为,这场崩溃正在把业务状况虚弱的银行淘汰掉,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效果。再次,美联储还在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后,为支持美元,采取了提高再贴现率和银根全面紧缩的政策,使国内金融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1931年9月以后的5个月里,银行储蓄下降15%,货币供应减少12%,两者的下降年率高达36%和29%,1932年实际收入比1931年低18%当然也就不足为怪了。回顾当时,美国其实有足够的黄金来支持比现有数量大得多的货币及金融资产,因此主要矛盾不是阻止黄金外流,而是想办法保障银行的清偿能力。弗里德曼的解释已成为大萧条的主流解释,围绕货币主义的理论,又有许多研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这里略举有代表性的两种。信贷交易成本的解释 Ben S. Bernake 对Friedman对货币主义的解释作了很好的一个补充。他提出要从信贷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关系,单从货币供给减少的角度来解释大萧条持续的时间之长与萧条的程度之深是不完全的。 I: Cost of Credit Intermediation)的概念。所谓信贷交易成本是指在资金从最初的储蓄者(即贷方)到良好借款者的过程中的费用,包括监督成本、管理成本、会计成本、以及由于不良贷款者所引致的预期损失。银行在运营过程中 6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