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1622KB

文档介绍
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Р(二)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模式Р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Р从明确度来看,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如仅告诉被试者“请你做这件事”;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如“请在10分钟内做完这25道题”。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目标设置得明确,也便于评价个体的能力。很明显,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的成绩。因此,目标设置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另外,目标的明确与否对绩效的变化也有影响。也就是说,完成明确目标的被试者的绩效变化很小,而目标模糊的被试者绩效变化则很大。这是因为模糊目标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多种可能的结果。Р从难度来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个题目;可以是中等的,20分钟内做完20个题目;可以是难的,20分钟内做完30个题目;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0个题目。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一般来说,目标的绝对难度越高,人们就越难达到它。有400多个研究发现,绩效与目标的难度水平呈线性关系。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条件就是完成任务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对目标又有高度的承诺。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务越难,绩效越好。一般认为,绩效与目标难度水平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是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Р需要强调的是,在目标设置与绩效之间,除了上面两个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会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对目标的承诺、反馈、自我效能感、任务策略、满足感等。我们可以用目标设置模型来说明,如图2-4所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