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Р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琴诗》【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哲理诗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Р 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的外部矛盾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