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异同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РР 德彪西运用的则是他独创的音乐艺术手法,他的《月光》原属《贝加摩组曲》第三乐章,他汲取了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将其实践于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人们进行音画重构。让人似乎既有外视之景致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之思绪的波澜起伏。三度的音程,明亮的感觉,会使人想到那皎洁晶莹的月光。悠长的旋律和平稳的节奏,再加上与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的就是一种清幽、寂静的效果。在他的音乐里,月光如流水般倾泄,缓缓流淌,充盈整个房间。德彪西的音符是有些离散的,打散了旋律。然而散而不乱。像是溢出的水银在地板或是台阶上走走停停。每一个音符,都给你充分的想像空间。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称Р“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Р 两个作曲家所属的流派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手法也就不同,和声的运用也不一样。在创作手法上,贝多芬较注重运用古典式的传统和声,德彪西则更注重运用色彩来营造气氛,贝多芬表现他的哀伤,德彪西则表现他的明亮。如果说“静”是贝多芬的月光的最大特点的话,那么“动”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两种月光,两种感情,这是由贝多芬与德彪西当时的心境所决定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