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第18讲卢卡奇西马之起源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50 |  大小:614KB

文档介绍
ele)相对,这形式严整有序,乃一切生命再现之最高法官。Р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形式予人快感。可它神奇莫测。小卢发现心灵渴望创造、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另外,它有各种外化可能,可在形式制约下,通常显得僵化乏味。只有某些瞬间,它才惊鸿一瞥、大放异彩。Р 《杂文的本质》,大讲评论(Kritik)之形式。小卢主张:与文学创作一样,学术批评亦应不拘一格、标新立异。杂文如何?随笔又如何?但凡写得好,便是艺术品。从古至今,这方面的典范,先有柏拉图对话、蒙田杂文,后有尼采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卢卡奇04,120-22) Р接着他又侃起克尔凯戈尔。此公面对爱情,先是中断婚约,继而针对康德“绝对命令”,语无伦次,写出一本《非此即彼》的哲学大作来。6 克尔凯戈尔(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哲学家,驼背跛足。早年入哥本哈根大学修神学,结识一女友。可他坚信上帝与婚姻只能择一,于是解除婚约。参阅《非此即彼》(1843),Howard Hong英译本,Either-Or,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8年。Р Р据此,小卢将那人生之旅,比喻为“道德与幸福”分道扬镳:一条路奔向崇高理想;另一条则尾随众生,浑浑噩噩。7 康德笃信善性,即“应当如此”的绝对律。可惜人类处处受利益驱动,故而做不到。康德实践理性,令克尔凯格尔寸步难行。请留意:康德终生无女友。参阅《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1788年,邓晓芒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Р 前者乃真正生命(das Lenben),后者为现实生命(das Lenben)。(124)Р对于小卢,“女人和母亲恰是美好憧憬的对立物”。(156)戈德曼指出:卢氏文字游戏,与海德格尔分割存在(Sein)与存在者(das Sein),实出于同样伎俩。(戈德曼92,65 )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