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EM与动物蛋白质结合,在动物组织中长期(数周)残留。Р(2) 偶氮甲酰胺用作聚氯乙烯材料(比如食品包装盖子的密封圈)的发泡剂, 生产过程中产生SEM,迁移到与之接触的食品中。Р(3) 向小麦粉等粉类制品中添加偶氮甲酰胺以提高面粉筋的物理品质,可使小麦粉以及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相关产品检测出SEM。Р(4) 卡拉胶、明胶等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过程中用次氯酸钠漂白,产生高浓度的SEM,可使含有卡拉胶和明胶的食品受到SEM污染。Р(5)次氯酸钠可与含有脒基或脲基的含氮丰富的物质(如精氨酸、组氨酸,瓜氨酸,肌氨酸或肌氨酸酐)反应产生SEM ,食品加工过程中一般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存在残留的可能性。Р本文综述国内外发表的有关SEM产生途径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客观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指导人们从源头上切断SEM产生的可能性。Р当前为杜绝SEM继续危害人们的饮食安全,我们应从两方面着手:一、加强兽药生产经营管理,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ADC的使用范围,规范次氯酸钠的消毒操作;二、对于不存在生物代谢的非动物性基质(比如饲料),推荐以呋喃西林原药为检测的目标物;对于动物性基质,考虑到呋喃西林在动物体内易代谢为SEM,检测呋喃西林无实际意义,寻找其它的呋喃西林的标志物,提高检测技术,成为当务之急。Р该文章不是我写的,是我同事在2009年写的Р今天在http://bbs./shtml/20101130/2967161/看到了,忍不住就发了出来 Р 确切的说次氯酸钠处理过的样品以及偶氮甲酰胺等产生的并不是呋喃西林原药,而是呋喃西林的片段(代谢物SEM),经衍生后才会生成呋喃西林代谢的衍生物,目前衍生方法测呋喃其实测的是“呋喃西林”与“SEM”的总量,所以日本对SEM的检测要求比较松(不能真实的反应呋喃西林的含量),而是直接要求检测呋喃西林原药,这样才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