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文学文化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41KB

文档介绍
地带为切入点,为论证这一变化提供了证据。Р 花边鬲是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内出现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陶器,其特征是口沿都做成花边状。花边鬲的分布,西起陕甘,东至辽东,但最早却仅见于朱开沟文化。花边鬲从其文化发源地向东传播的路径是非常清楚的,燕山以南的河北蓟县、唐山,燕山以北的河北承德、辽宁朝阳及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都发现有花边鬲存在。在花边鬲东向传播过程中,魏营子文化类型对研究农牧交错带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魏营子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市,其文化内涵表明这里不仅是花边鬲的分布区,而且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之间的过渡文化。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没有发现花边鬲,但在魏营子类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却可看到这一器物类型。假如说花边鬲是以朱开沟文化为发源地的半农半牧经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那么它沿着燕山两侧传播,由魏营子类型嬗变到夏家店上层文化,实际就是半农半牧经济文化的东向推进过程。很显然,在时间进程上,魏营子类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都晚于朱开沟文化,这样的文化传播次序首先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大约距今3500年前的气候转冷过程具有自西向东推进的特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也存在自西向东推进的过程;其次,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经魏营子类型过渡到夏家店上层文化,完成了由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中,无论魏营子类型还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究竟有多大成份是在朱开沟文化的影响下实现的呢?考古学界在提出花边鬲传播路径的同时,又谈到鄂尔多斯式铜器的东传问题。韩嘉谷先生在《花边鬲寻踪》一文中指出:“和花边鬲同时,同样显示东西部联系的,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铜器群,即所谓北方系铜器,其分布范围和花边鬲重合。”很多考古研究都证实,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铜器与鄂尔多斯式铜器有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若将花边鬲与鄂尔多斯式铜器结合起来考察夏家店上、下层文化的转化,其中的文化传承以及自西向东农牧交错带的形成过程就更清楚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