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与华夷观的变迁Р主讲:魏露苓教授Р第一章绪论Р1840年鸦片战争后,出现一批研究边疆史地的著作,开始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洋务运动后,渐多:译著、游记。Р绪论Р“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进一步观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讨、争论,成为热点。一门新兴的专门学科诞生了。张星烺、向达:致力与中外交往史的研究。叫“中西交通史”。Р绪论Р“中西交通”、“海交史”:交通路线、交通方式、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宗教宣传、贸易往来、军事干预。这是广义上的中西交流。Р绪论Р1920年代---1950年代初:奠基。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向达《中西交通史》、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西力东渐史》Р绪论Р朱杰勤《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方豪《中西交通史》、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交通”这一概念,无法满足学科的需要,改作“文化交流”。Р绪论Р1950年代末----1970年代,反右、文革、极左思潮,只能说与几个国家的友好关系!Р绪论Р1980年以来,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史》、沈福伟《中国与非洲》Р绪论Р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中印文化交流史》、陈高华《海上丝绸之路》、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Р绪论Р春秋、战国、汉唐:化夏优于“四夷”,而晚清,中国受尽列强蹂躏。在这整个起伏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对华夏以外的“四夷”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