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从乡镇到村屯都要树立“要发展、先规划”的意识,将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严禁资源的非法侵占和非法开发。在完成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提下,采用一事一议等形式完善基础设施,把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夯实。通过基础设施把全村、全乡各个资源点进行连通,增加游客游览的可进入性和通达便捷度。二是通过包村工作,向村民灌输乡村旅游从业知识,树立抱团发展理念。通过组建协会或者合作社的形式,把各家、各村的农业资源加以整合,纳入乡村旅游规划当中,有条件的农家收拾改造几间备用客房,可以提供简单的餐饮服务,开辟村庄农田和果园观赏小道。在可停留度方面做好文章,搭建农民自主经营农业旅游的框架。未来的投资商对规划过后、具备一定管理水平和客源基础的乡村旅游基地,投资意向会比较强烈,而作为农村这一方,用“半成品”来参与投资合作或者资源的流转、转让,显然会比原始的资源更具价值。万一合作不成功,仍然可以由协会或者合作社继续主持经营。这种“生产自救”,比坐等上级项目资金扶持或者投资商的到来要明智得多,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Р”主动型发展方式。三是突出“一乡一产、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各乡镇因地制宜,利用农、林、山、水、古建、民俗等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等类型的旅游项目。比如西岭乡资源相距较远,类型丰富,村落分布均匀,打造民俗体验型、乡村休闲慢生活比较适宜;恭城镇突出亲山亲水、城镇近郊的农事体验等特点;莲花镇果海山乡、现代城镇通往百年老村的穿越之旅;平安乡是离城镇最近的乡村度假乐土。在这些基础定位的前提下,加以谋划和充实。形成全县乡村旅游形成既有生态共同点,又有独特体验性的繁荣发展局面。Р(六)增强人才引入力度。无论是职能部门增加人员编制,还是整合县级部门力量组建专门工作小组,都必须重新整饬旅游行政管理行业队伍。目前旅游管理方面人才人员稀缺、执法制度不健全、旅游管理委员会有名无实、职能弱化的现状必须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