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历史舞台。Р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Р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Р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五经正义》中记:“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具体形制,其说不一,但可Р归纳为几点,如“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一时男女、文武、贵贱皆穿。《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深衣多以白色麻布裁之,在斋时则用缁色,或有加彩者,在边缘绣绘。腰束丝带称大带或绅带,可以插笏板。后受游牧民族影响才以革带配带钩。带钩长者盈尺,短者寸许,有石、骨、木、金、玉、铜、铁等质,贵者雕镂镶嵌花纹,是当时颇具特色的重要工艺品。《史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