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上海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上海的方言也好,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好,是有历史沉淀的。在形成城市的过程中,它有从中原地区带来的一些东西,到了近代,又进一步发展,海纳百川。”Р 几千年的根基,几百年的历史,和上百年的传承,这是全面看待海派文化的一个视角。无论是青浦田山歌,还是崇明船娘歌,包括后来才有的码头工人唱的浦江号子,无不孕育于这一方水土。Р 上海有着许多百年老字号。譬如餐饮,有诸如杏花楼、功德林、王家沙、乔家栅、老正兴等;中药房来说,则有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雷允上等等。譬如在老城隍庙附近豫园新路上,有一家童涵春堂开的中药博物馆。博物馆不大,其展示却包含有海派中药的许多内容。陈东说每次路过那里她都会进去看一看感受一下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结合。Р 从发端于粤菜的杏花楼,到本帮特色的老正兴,在大上海的餐饮界,慢慢诞生了更具特色的海派风味。在陈东看来,这就是经过创新的融合菜。“别说菜,就是一只小小的青团,去年杏花楼推出的咸蛋黄肉松口味,不是成网红了吗?其实,这就是海派――有创新,上海人追捧。如果是好的东西,就会流传下去直至成为经典。如果不是‘佳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淘汰。”陈东说,“上海是一座创新之城。老百姓喜欢尝鲜,鼓励创新。老一辈的上海人就喜欢尝新,新一代其实也一样。最近我看到来福士广场那里天天有人排队,原来新出了一款蛋糕。排队的都是‘95后’‘00后’了。”Р 在贾树枚看来,海派文化应当是创新文化,而不仅仅是怀旧文化。“上海近现代文化积淀丰厚,这是上海的优势。这些年来上海在发掘文化遗产、传承文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硕果累累,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还要持之以恒,继续做好。但传承和创新应该兼顾,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一味的怀旧不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认识自己,同历史对话,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