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94.66 千瓦,至 1998 年,动力渔船总数已达 283200 艘, 总功率Р二十余年的强度开发,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Р不堪重负,以 1999 年我国实施渔业生产“零增长”之基数的 1998 年为据,渔业资源捕捞量达 1496.68 万吨,与科学测算的我国渔场生产力 1500 万吨进行比照,很明显,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已呈极度开发状态。Р而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方面,海水增殖的Р快速发展,对于缓减渔业资源枯竭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70 年代以后,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渔业资源衰退的严重性,因此加强海水增殖的发展。l979 年我国开始在沿海 8 省建立了 24 个人工鱼礁点,共投放人工鱼礁Р2 万多个,达 12 万立方米,投石 9.9 万立方米,显示了良好的集鱼增殖效益。80 年代后, 我国海水增殖业迅速发展。l984—1986 年,山东省水产局在山东南部沿海进行了为期 3 年的开发性对虾增殖技术试验,共安排 1.8 万Р条船从事回捕生产,从而减轻了渤海秋汛对Р虾渔场的压力。增殖虾产值 1.1 亿元,为 3 年增殖投资额的 8.9 倍。鉴于山东省 1984 年对虾增殖效果显著,农业部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对虾增殖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了山东的增殖开发技术和渔政管理经验。随后,辽宁等省到山东考察了增殖管理和放流技术。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也在渤海开展了大面积对虾增殖。至此,全国自北到南 8 个省市开展对虾增殖,使近海增殖业成为发展我国海洋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 1984 年我国增殖业起步,到 l990 年,全国近海增殖放流品种达 20 多个,其中放流对虾苗 210 多亿尾,回捕对虾 4 万余吨,产值达 10 多亿元, 出口对虾 2 万吨,创汇达 2 亿多美元。有效的减缓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压力,促进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