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当代中国更应培养民族自豪感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41KB

文档介绍
多的传统文化技艺被作为“世界非遗”供奉在庙堂深院或者仅仅是纸上的书写、研究机构的研究对象,当更多的民间文化、民间手艺在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苟延残喘、日渐消亡时,“世界第一”的光环也掩盖不了传统文化的失落这一悲凉的现实,“非遗大国”也就失去了让我们狂欢的理由,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仅仅成了我们用来想象自己民族性、想象自己民族传统乃至书写历史的工具而已。Р Р 并不是说“申遗”这样的活动没有意义,事实上,在商品经济的时代,“申遗”使那些文化传统成为品牌,可以进入商业领域从而带来巨大的收益,在此情况下,也许这是传播文化、保护传统最好的推手与动力。Р Р 但文化传统不能仅仅是品牌、名片,也不能沦陷于商业的漩涡而失去品格,它更要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化形式,融入民众的生活,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能真正承载起绵延不断的民族精神。“非遗”被一项又一项地申报成功,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之前已经申遗的昆曲、古琴成了一些极小众人群雅集的作料或研究所的研究对象;我们忿忿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但是我们自己的端午又剩下了什么?七夕、中秋,这些对中华文化至关重要的节日都已经被剥去了文化的外壳,成了面目无异的节假日而已。更多的传统、文化载体也在我们的社会中成为异己的存在,老建筑被大面积地拆掉,历史古迹被一个个清理,名人故居被轻轻抹去,乃至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手艺、民间艺人一批批地在无人问津中消亡。Р Р 不是说对所有的传统都要毫无选择地保留、保护,消亡实际是文化的一种常态,但是,民族的精神需要传递,民族的历史不能忘记,民族的文化不能随意,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基础,就像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确立不在血统、人种,而是文化的认同。丢弃了传统,也就丢弃了我们的民族性,我们那什么来确认自己?Р Р “世界非遗”大国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日渐失落,文化失落带来的是精神家园的迷失,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伤感的现实。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