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无为。这种思想固然使人生艺术化、审美化。但也助长了中国人的回避冲突的思想,弱化了中国悲剧的抗争精神。中国的哲学就是这样的圆滑,“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总是有理由找到解脱。而佛教的传入打破了儒道并立的局面,佛家主张要从根本上解除人生痛苦,人们必须断除六根,它否定了个人追求和现实享受,一切因果都有报应。这种思想也使得中国古典悲剧在悲剧主人公和悲剧冲突方面显示出精神上的坚忍内敛、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Р总之,中西悲剧精神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文化土壤。正是不同的文化积淀,使得它们呈现不同的悲剧精神。Р注释: Р⑴⑵⑶⑷⑸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6页,第10页,第41页,第27页,第51页Р⑹阿尼克斯特《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见扬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08页Р⑺⑻⑼⑽⑾⑿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2页,第40页,第48页,第27页,第32页,第46页Р⒀黑格尔《美学》转自马小朝的《命运制约与人为谬误——中西悲剧精神审美发生特征比较之一》,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7月Р⒁《别林斯基文集》,第2卷,17-18页,转自同注释⑹Р⒂郑传寅《令人泣下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追求》,中国文化报,1999年4月17日Р⒃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5页Р参考书目Р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11月Р李达三、罗钢《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Р夏中义《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1月Р叶虎《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9月Р李汉秋、曾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Р维克多·雨果《威廉·莎士比亚》,丁世忠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