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高举现实主义文学大旗,或以如椽之“史诗”巨笔深刻反映人间悲欢和历史兴衰;或秉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或以“唯陈言之务去”的古文运动理论呼吁和“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创作带动,力救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复;或以“明道”为己任,指陈国是,针砭时弊,发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感慨。逮至宋代,范仲淹于岳阳楼上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升华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欧阳修力主“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并写下了大量的针对国家大政有感而发的文章;苏轼以“射天狼”的姿态,书写立功报国之志;被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壮志未酬,弥留之际最为悲痛的还是“不见九州同”;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精神,像正气一样留于天地之间……。即使是屈原诗作的美人香草、李白诗作的天姥仙界、李贺诗作的奇诞怪谲、《西游记》的妖魔鬼怪、《聊斋》的花妖狐魅、《牡丹亭》的还魂复生等浪漫主义元素,也无不根植于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折射出作者对政治、伦理、爱情等的美学判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承传着“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以积极有为的创作态度和独特的审美视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从事着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可资影响身心、改变现实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与“美只是形式”、“为艺术而艺术”的某些西方文学艺术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Р参考文献:Р[1]梁启超.新民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Р[2]胡伟希.知识、逻辑与价值——中国新实在论思潮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Р[3]陈国志.儒家文化传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Р[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Р[责任编辑:郭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