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为过程及其成员的整体取向等。Р⑶行为Рa、行为是反映调查对象属性或特征的外显变量,即研究者可以通过直Р接观察或第二手资料来了解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Рb、eg:选举、入党、辍学、聚会、旅游、就业等。Р三、调查内容的选择Р1、研究层次Р调查对象通常可以从结构层次方面被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与微观层Р次等。РEg:Р2、研究类型Р不同的研究类型对调查内容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描述性研究所Р关注的是解答社会现象或事件“是什么”的问题,故一般只需要那些能反映Р其有关状况等方面的资料;而解释性研究则还需在描述现象基本状况的基础Р上对其关系做出说明,那么在了解有关状态与行为等外显性客观变量之外,Р还需要获取有关意向性方面的信息。Р3、抽象程度Р调查内容既可以是非常具体的现象或事件,也可以是高度抽象的范畴。Р前者旨在提供丰富具体的经验资料,后者则试图做出某种抽象的理论解释。Р4、解释方式Р调查研究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社会现象或事件做出解释。解释一般Р有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两种具体方式。Р个性解释即指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的特殊性或独特性做出的解释,它需要Р详尽地考察具体个案的各种属性和特征。因此,其调查内容相当广泛,可能Р涉及到个人的态度、思想倾向、文化程度及其行为的动机等方面。Р共性解释则以大量样本的共同特征来说明其一般模式或规律,它试图以Р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等,因此,一般只需要考虑其中Р的主要因素。Р课堂实训Р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调查内容的选择受到具体的调查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调查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Р由学生提出某一调研课题,然后大家分析讨论该课题的调查对象和具体Р的调查内容。Р作业:Р1、复习本堂课的内容;Р2、预习有关操作化的内容。Р课后记:Р据课后学生反映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并且能够联系实际,Р有针对性地区分、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