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三、简述题Р1.群体的类型Р群体的类型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分为首属群体、次属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文字教材385页,对每种类型的定义进行概括)Р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Р正式群体有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的群体。如班级、连队、科室车间等有组织的群体; 而非正式群体是以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纽带,自发形成,且没有明确的社会角色分化和权利与义务规定的群体Р3.社会助长及形成的心理机制Р社会助长是指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切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助长的机制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内驱力),即他人的存在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并将别人的存在,转化为了具有外加激励作用的评价情境,人们期望得到积极评价的动机被有意识也无意识的激发,从而导致行为效率的明显增强。Р四.论述题Р1.试述脑力激励方法的操作步骤Р脑力激励方法是以群体讨论的形式,激发群体中每一个人的脑力潜能和创造性的方法。脑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为:(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每个成员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营造自由讨论,不加批评的宽松环境。(3)鼓励成员完善和补充提出的解决方法(见文字教材394页,自己加以阐述)。Р2.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试述班级中社会惰化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减少惰化的方法Р(1)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一起完成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越低,社会惰化越严重; Р(2). 社会惰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原因)是在群体中个人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责任意识下降,导致行为动力弱化。Р(3)减少惰化的方法是,将责任落实到人,并有检查量化的要求和评估标准;密切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用挑战性的工作和强有力的号召激发成员卷入;以群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让每个成员相信,其他成员也像自己一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