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小、消耗少、能循环、可持续、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容易。对于有关低碳经济的理念和措施,中国一直抱着密切注视和积极探索的态度。如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3,4]、清华大学[5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6]、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7]、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陈长虹等,上海低碳发展与排放情景,2004年5月)等,都较早开展了有关的国际合作研究,初步探讨与分析了低碳经济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对中国面临的挑战加深了认识。Р 3.1 能源禀赋―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Р 中国拥有居世界第1位的水能资源,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1 550亿 t标准煤(Btce),占世界总量的10.7%。但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只有135 t标准煤,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量也低于世界人均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2007-12-26.,)。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又是特别不利的。Р 3.2 发展水平―能源基础水平及能效较低Р 中国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仍较低,同时还有几千万人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今后几十年能源消费必然增长,关键是如何降低碳强度,控制CO 2排放的增长速度。Р 3.3 总量突出―剖析碳排放总量和“内涵能源”Р 所谓碳排放总量,人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口占世界20%,目前的排放总量显著。但从历史累计量看,中国自1950年到2002年,化石燃料CO2排放只占同期世界排放量的9.3% ,人均CO2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