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大班美术活动《笔先生》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28KB

文档介绍
:Р 1.活动中,希望自己变漂亮的是“铅笔先生”,但却用银笔作画,最后再把银笔画套在铅笔的身上,这样的辗转反复显然有些不妥。Р 2.老师出示了三个范例,其中小花、汽车都是比较常见的,因而孩子容易接受和表现,但同时也意味着让孩子失去了创作这两种图画的机会。建议把更多的表现空间留给孩子。Р 3.老师在引导语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比如铅笔先生看到自己长得普普通通,就不开心了。可是为什么要不开心呢?老师要让孩子明白不管自己长得怎样,都要爱上自己原的样子,爱上所谓的不完美的自己,所以这些负面的情绪不宜在活动中出现。Р 接受了李老师的意见以后,我对活动做了以下调整:Р 调整一:从“铅笔先生”到“笔先生”。在活动中,同时出现了“勾线笔先生”、“水彩笔先生”、“银笔先生”、“蜡笔先生”等,孩子选择为哪种笔变,就用哪种笔作画,同时感受不同绘画工具所表现的艺术美。Р 调整二:改变出示的范例。第二次活动只出示长颈鹿这一形象,但用三张范例演示Р (见下图):第一张是长颈鹿的基本型,让孩子找到“笔先生”和长颈鹿的对应之处;第二张演示用线描的方法装饰长颈鹿;第三张演示蜡笔涂色的效果,这样三张简单的范例,既能向孩子交代清楚作画的步骤,又不限制孩子的创作思维。Р 调整三:从负面情绪到正面引导。笔先生看到自己长得普普通通,不再是生气,而是想Р “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画的画一样漂亮,那该多好呀!”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期盼。Р 经过调整以后,活动的情节更为流畅,孩子的表达也更为丰富了。第一次活动中12位孩子创作了8幅不同的笔先生,而第二次活动中同样是12位孩子则创作了12种不同的笔先生。孩子的想象力,让老师们都啧啧称奇。Р 尽管第二次活动的效果不错,但是李老师还是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活动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激励,特别是在孩子独立作画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有目的地引导,这是以后要不断努力发展的方向。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