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不合。静方鼎“八月初吉庚申至杏(告)于成周”,与不栺方鼎“八月既望戊辰在上侯㕇”(《集成》2735~36)不合。与诲鼎“八月在皕”(《集成》2615)也不合。此不可解者十。Р七、商周方鼎形制的演变规律是鼎腹由深变浅,鼎足由矮变高。也就是说盛肉的数量由多变少。例如,郑州张寨南街杜岭出土的商代早期的方鼎,足高是腹深的½。而安阳小屯5号墓(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前段的小方鼎(834号),腹深略大于足高。山东益都(今青州)苏埠屯M8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段的方鼎,腹深等于足高Р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696~73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Р。西周成王早期的康侯封方鼎,腹深等于足高。康王时期的德方鼎,腹深小于足高,比值0.80。太保铸方鼎腹深小于足高,比值0.59。腹深接近于足高的½ 王恩田《“成周”与西周铜器断代——兼说何尊与康王迁都》,《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Р。康王时代把腹浅足高的趋势发展到了极致。大约是极盛而衰的缘故吧。昭王时代的方鼎为之一变,陕西长安花园村M17出土的方鼎腹深略同于足高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Р。M17出土的尊、卣形制与昭王南征的启尊、启卣相同王恩田《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5期,署名:齐文涛。Р(图二)。M17的方鼎年代应属昭王,与静方鼎的形制不同,它是细足。而三件中方鼎则一反常态,腹深大于足高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图编47~49,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7月。Р。此后方鼎基本上趋于消失。静方鼎腹深大于足高,形制与妇好墓小方鼎相同,而且是粗足(图三)。其年代应属于商代晚期前段。而铭文却是西周早期后段的昭王时期的。此不可解者十一。Р综上所证,静方鼎是利用商代晚期的方鼎,伪刻了昭王伐楚的铭文,如此而已。不能作为研究昭王南征伐楚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