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均衡理论, 既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伦理的总纲, 也是古代艺术理论和创作所遵循的总则。八音克谐之于音乐、温柔敦厚之于诗歌、结构匀称之于建筑、布局均衡之于绘画和书法, 无不体现出和谐均衡的美学追求, 而崇高、狞厉、怪奇等风格, 总是受到主流艺术的排斥。其三是“执两用中”, 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 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 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 5 不吉祥多福。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 “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 “鼎黄耳金铉, 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 故得“吉”“利”。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 律历志》说: “黄者, 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 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执两用中, 以中正为贵, 既是认识论, 也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 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 无论偏向任何一端, 都将破坏均衡, 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 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执两用中”同时也是后世艺术遵循的美学原则。例如两两对称的美学理念, 就贯彻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舞蹈编排、 6 绘画构图、文章修辞、诗歌用韵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 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更成为儒家诗论的核心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