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 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 7 普及。大学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和普及性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 还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会应用各种资源, 不断发展。这里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既反映推动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 又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来, 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通过施行“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 鼓励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 这不仅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通过设置“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 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 同时, 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 3.5 实现技术和文化全面创新在项目的认定上,要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交叉项目和有市场回报的项目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要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涉及人文创新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 其科技价值和市场价值因其不确定性, 所以更要加以引 8 导和鼓励, 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置评价因子时, 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 同时更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 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参考文献 1 程津培.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 求是, 2004 ( 12) 2 辛雅丽. 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 (5) 3 刘瑜. 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