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马列原著选读教案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55 |  大小:204KB

文档介绍
生对自然的关系,人们生产的目的就是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人对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的含义。而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必然结成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这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的进一步阐述。总起来说,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离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历史就看不清,辨不明,就会成为“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四)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 10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依次分析了社会历史活动的四个基本因素之后指出: “只有现在……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这是历史地分析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史观的原理,从而也就在根本上否定了人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地考察了意识的起源。他们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因为人的意识离不开语言,而语言又离不开震动着的空气层等物质条件。意识和语言都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达到非交往不可的时候,逐渐产生了最初的语言,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意识。没有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便不会产生意识和语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意识和社会不可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明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同青年黑格尔派在思想上的根本分歧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阐明了一条有关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他们坚决否定了“‘纯粹的’意识”的提法。所谓“‘纯粹的’意识”,其含义之一就是脱离语言的意识。语言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难题。唯心主义往往孤立地抓住意识大做文章。而一旦解开了意识和语言的关系的秘密,唯心主义者也就少了一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