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论声望不及天柱山的“三祖寺”( 禅宗三祖僧璨禅卓锡之所, 声扬大江两岸)。论地理环境不及江苏扬州的大明寺(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地处大运河北河口, 又是唐高僧鉴真和尚居住和讲学之地)。但这些名山、名寺其名不及九华。究其原因, 九华山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所致。地域特色。九华山特殊的地理位置, 处在皖江地域文化圈内。在长江和黄山山脉之间, 佛教兴盛时,出长江而声名远播;佛教衰落时,退居黄山可避其难。而地处沿江的佛寺,易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战争的破坏。处于大都会的名寺, 易受皇权( 政治) 左右, 可备受恩宠, 也极易毁寺,所以沿江名山名寺均未能坚持始终,只能昙花一现。佛儒结合的特色。九华山佛教文化同儒教(实为教育)文化结合,既发展了自己又充实了儒家文化。如果没有儒家教育文化, 并人才辈出, 佛教文化也不能显露锋芒, 名僧和名儒也不能“晏坐东崖”而扬名中华。佛儒虽道不同, 但其理是相通的。这一点, 其他名山虽有, 但远不及九华。佛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结合的特色。佛教和世俗文化的结合,相互依存、当政治风浪冲击佛教,如“灭佛”行为, 因得到百姓的理解和呵护, 佛教文化仍然在九华得以保留, 免遭毁灭。佛教文化同商品(经济)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九华山较早形成了街市,在进行朝山敬佛的同时进行商品贸易和物质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为僧俗解决了生活资料需求。佛教文化和世俗风情结合的特色。佛事活动是僧侣和百姓的节日。在经济落后,无文化活动的九华山, 佛教的礼佛,如“水陆法令”、“庙会”等无异于一次文艺表演, 使百姓得以休息。佛教徒的“六戒”, 不会同百姓争利、争色, 为百姓所接受。百姓又从佛教教义中懂得了生死相依的道理, 对生充满希望, 对死不再恐惧。所以一千多年来, 九华山佛教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源远流长,成为皖江地域文化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