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仍可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后放。机制: 1 )与中枢神经的环路式联系有关(正反馈); 2 )与效应器活动时,内感受器(如肌梭)受刺激产生的继发性传入冲动有关(如γ- 环路) 。指出: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刺激越强或刺激作用时间越长,则后放的持时也越长。(5)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6) 、兴奋节律的改变:指在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的冲动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兴奋节律的改变。机制:因突触后神经元常接受多个突触前神经元的信号传入,突触后神经元自身的功能状态不同,且反射中枢常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的接替,其联系方式也不同;因此,最后传出冲动的节律取决于上述各种因素总和后的 PSP 水平,即: ① PSP 水平低,则传出冲动的频率低; ② PSP 水平高,则传出冲动的频率高。 8. 何谓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那几种类型?何谓反牵张反射?有和生理意义? 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1 )腱反射( tendon reflex ,位相性牵张反射):(2 )肌紧张( muscle tonus ,紧张性牵张反射): 反牵张反射( inverse myotatic refle , 摺刀反射): 指肌肉发生强烈收缩时, 其腱器官兴奋反射性引起肌肉收缩突然停止而转为舒张反应,称为反牵张反射。生理意义:使受牵张的肌肉自身发生抑制,以避免大力牵拉或过强收缩导致肌肉损伤,故起保护作用。 9. 何谓脊髓休克?其主要表现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脊休克的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断离后,断离以下水平各种躯体、内脏反射活动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均减弱或消失,即: 1 )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完全丧失,骨骼肌紧张性减弱或消失; 2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