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心灵哲学系列-心理内容:当代心灵研究的聚焦点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义的原则和方法,不管是物理主义的,还是自然主义的,其自身都有不合理性。因为如果这种还原成立,我们就必须否认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类型的实在性,这显然是荒谬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成功的理论还原。有鉴于此,一些论者另辟蹊径,寻找非自然化的解决方案。首先, 卡拉瑟斯提出了“非还原的自然化”( naturalisation without reduction ) 战略。他认为,各门具体科学是我们世界观的永恒的、不可还原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自然界根据不同实在层次上起作用的规律和原则所组成的不同方式。就心理内容而言,它不是根据别的自然科学,而是根据心理学这样的具体科学的规律而产生、存在和起作用的,因此,内容在自然界的地位事实上并不需要完全的还原论语义学, 而是需要用它在科学心理学中的作用去辩护, “要做的工作就是直接为意向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作辩护, 而用不着任何还原。”卡拉瑟斯的理论基础是个例同一论和弱的关于科学统一的阐释观。根据个例同一论,内容这种高层次的心理现象是由低层次的过程多样实现的,也就是说,特定内容的实现过程、机制是不同的,而同一过程在不同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不同的内容。在他看来,解释具体内容的实现机制是自然科学家的事情,哲学的任务是揭示心理内容怎样按心理学规律产生,并对心理状态拥有内容的必要条件提出建议, 作出辩护。他说:“内容的实在性和自然位置似乎是由基于以内容为基础的科学心理学所确证的。”①另一非自然化的尝试是丹尼特( D. t ) 等人作出的。丹尼特的基本立场是工具主义。他认为,我们用来解释、描述世界的策略不外三种:物理的、设计的和意向的。前两种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模式,后者则是意向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就自然界来说,有些适合用 P.Carruthers.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A Naturalistic Theory. p.188.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