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我们从有的状态下看到一棵树, 可能是松树可能是梨树, 为什么不一样, 就是因为看他的边界, 孩子也是, 刚出生的时候分不出来, 长大以后就可以分清谁家的孩子, 所以无的状态就是越来越接近, 有的状态就是越来越区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所以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来自于一个地方, 来自哪里?也说不清楚, 就是道, 所以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过去未知叫做玄, 现在就叫黑匣子, 所以庄子总结得好, 说老子的宇宙观很奇妙,“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就是说世界有多大呢?宇宙没有找到边界; 那么世界有多小呢?已知原子是最小的吗?不一定啊。所以庄子总结的这个世界大了没有边界小了也没有边界, 是很玄妙的世界。我们再看“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就是说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都是片面的认识, 并不全面。这就是道德经的第一章, 总结一下就是说一个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经过了人的描述和总结后就不再是规律或者事物的本身了,都是片面的。所以最后来说道德经第一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人对客观世界认识是主观的、偏见的、片面的、渐进的。你看见的都是你想看见的。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你不会相信你看见的,只会看见你相信的。人往往会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别人。有个故事说一对夫妻恩爱, 但是妻子有一天决定要离婚, 她认为他的男人在外面出轨, 别人问她为什么, 她说有一次男人出门的时候领带很长, 回家后领带变短, 证明他在外面脱过衣服。后来证明是冤案, 她老公是白领, 下岗后不让老婆知道, 每天穿着西装出门, 然后到外面处理垃圾, 回家再穿上西装领带。所以我们这一生不要太相信眼睛,它会误导我们。我们要学习, 学然后才知不足, 孔子说“学则不固”。我们要谦虚, 要开放, 要努力做到耳顺,因为忠言常逆耳。我们要接纳不同的观点,人才能变得聪慧和开放。不要主观臆断,要多听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