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美术概论复习题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或逼真, 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三题:简答(每小题 10 分,共 40分) 1. 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 2. 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美与社会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 即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 即社会事物的美。 3. 马克思关于“艺术的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4. (一) 再现与表现(二) 具象与抽象(三) 情感与形式(四) 理性与非理性(五) 优美与崇高(六)主观与客观(七)摹仿论(八)表现论(九)形式论。答出任意五种即可。四题:论述题(共 20分) 郑板桥的三种竹子, 是从美术构思到美术传达, 创造竹子的视觉艺术形象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一、所谓“眼中之竹”,是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竹子进行观察体验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一个有关竹子的感性表象,这是构思活动的初始阶段,即对生活的观察体验阶段。二、所谓“胸中之竹”, 是画家对“眼中之竹”, 进行加工改造之后而得到的有关竹子的审美意象,这是构思活动的完成阶段。三、而“手中之竹”, 则进入了美术的传达阶段, 即审美表现阶段。所谓“手中之竹”, 即是说, 画家通过手, 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 即用笔墨,将“胸中之竹”固定下来, 画在纸上, 也就是将画家内心的审美意象变成物态化的视觉艺术形象。这是美术创作的完成阶段。四、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美术创作中的第一次飞跃, 是画家对于竹子审美认识的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五、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则是美术创作的又一次飞跃,它使意识领域里的审美意象获得了物质的形式。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