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地方剧种的保护与发展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也就是一句空话。人才的培养是抢救、保护和传承地方剧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措施。没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梯队式的新一代传承人, 地方剧种很难生存。”( 引自: 萧忠伟《传承地域文化铸就民族魂魄――以海城喇叭戏为例谈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 《理论界》, 2010 年第 9 期,第 150 页) 从长远来看, 地方剧种如果不培养出各自的剧种传承人, 那些浓缩地域特色的剧种迟早会走向绝境,因此培养接班人就显得迫在眉睫, 也是地方戏继续生存与不断发展的前提。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也是一个剧种得以传承的条件。地方剧种急需的既有创作人才、演出人才还有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不断搭建剧种自身的人才梯队, 争取不断档。(四)地方剧种自身也要有“造血功能”地方剧种的发展不能等、靠、要, 而需要自身动起来, 只有各个剧种本身表现出顽强的求生欲望, 那么他的生存才有可能, 发展的机遇也会纷至沓来,否则只是一味地坐以待毙,那么只会慢慢消亡。一个地方剧种若想摆脱生存的窘况和发展的困境, 这里就需要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意识。“一出戏”会使一个剧种焕发生机, “一个人”能为一个剧种注入活力, 因此地方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 是靠剧目和演员来体现的。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藉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角儿”,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 50 年代的昆曲《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或许是最好的例子。地方戏剧团在强调剧种原汁原味的同时, 要在剧目上有所创新, 舞台呈现也要符合时代的特色, 以传统的地方剧种为支撑, 生产出符合大众口味的现代艺术产品。参考文献: [1] 萧忠伟: 传承地域文化铸就民族魂魄――以海城喇叭戏为例谈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 J] ,理论界, 2010 (9)。[2] 庄丹华: 地方性传统小剧种的发展研究――以甬剧为例[ 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