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下,骨料界面处的水分逐渐减少,而钙离子聚集程度增高,并较快地达到饱和及过饱和,以Ca(OH) 2形式结晶析出。由于有足够的空间, Ca(OH) 2沿骨料表面铺展长大。同时,由于水分在骨料界面处的集中,使得界面处水泥颗粒浓度很低,因而水泥水化生成的 C-S-H 凝胶数量很少。总的来看,传统搅拌工艺的混凝土界面过渡层内,水化产物少,密实度低,与骨料粘结有效面积小,故混凝土抵抗断裂能力很弱,强度较低。水泥裹砂法、净浆裹石法和水泥裹砂石法先用部分水与水泥及骨料搅拌,都将在搅拌过程中生成紧挨骨料的一层水灰比较小的浆体,也都会造成浆体内部的水灰比梯度,显然均属于造“壳”混凝土。先拌砂浆法与先拌水泥净浆法在先拌的砂浆或净浆中已加入全部水量,已经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造壳混凝土。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强度增强机理为减少水泥颗粒团聚现象,增加水泥颗粒的分散程度并提高水泥水化程度。但是,先拌水泥砂浆法与先拌水泥净浆法后加入的骨料一开始就与水泥浆接触,由于干燥骨料吸水,造成骨料表面浆体的水灰比小于设计水灰比。对普通混凝土,采用净浆裹石工艺时,第一次加水量为总用水量的 70% 最佳; 采用水泥裹砂石工艺时,第一次加水量为总用水量的 74% 最佳。对于普通水泥混凝土:利用净浆裹石法制得的混凝土综合性能最优,其抗弯拉强度、抗压强度、与耐磨性均比传统工艺有较大提高;利用先拌砂浆法制得的混凝土强度与耐磨性较传统工艺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较小,该法对抗弯拉弹性模量没有显著影响;利用水泥裹砂石法制得的混凝土强度与耐磨性均比传统工艺有所提高,提高程度高于先拌砂浆法,低于净浆裹石法,但其抗弯拉弹性模量有所降低。对于普通水泥混凝土,净浆裹石法的最佳第一次加水量为 70% ,水泥裹砂石法的最佳第一次加水量为 74% ;对于嵌锁密实混凝土,净浆裹石法的最佳第一次加水量为 72% ,水泥裹砂石法的最佳第一次加水量为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