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7 — 110. [2] 普利高津. 从存在到演化[A]. 王淼洋. 比较科学思想论[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 李约瑟. 中国科技史(3)[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4] 苏舆. 春秋繁露义证[M]. 北京: 中华书局,1996. [5] 张岱年. 中国思维偏向[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北京: 中华书局,1961. [7]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3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8][ 宋] 程颢, 程颐. 二程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9][ 宋] 黎靖德. 朱子语类[M]. 北京: 中华书局,1994. [10] 高晨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11] 侯样祥. 传统与超越[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杜,2000. [12] 朱谦之. 老子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1984. [13] 焦循. 十三经注疏: 孟子正义[M]. 北京: 中华书局,1987. [14] 刘文英. 精神系统与新梦说[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15] 黑格尔. 美学(第1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16] 王渝生. 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及其特色[J]. 大自然探索,1988,(1). [17][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 [18] 刘岱, 洪万生. 中国文化新论( 科技篇)[M]. 台湾: 联合报文化基金会,1982. [19]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20][ 清] 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1988. ——本文发表于《文史哲》 2004 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