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西方政治哲学平等思想民族平等理论的发展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形成有凝聚力的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要。“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了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实际上是希望强调民族交往的重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来看,民族交往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第二代民族政策”忽视了民族交往的前提是民族平等,没有民族平等的民族交往则会破坏民族关系。本文在这里使用的是“民族交往”, 而不是“民族整合”或“民族融合”。因为“民族整合”和“民族融合”暗含了某种一元的结果倾向, 而这种一元倾向无疑会损害少数民族的权益。所以, 笔者更倾向于使用“民族交往”一词。这里的“交往”不是结果取向的,而是过程取向的。“交往”蕴含了一种主体间平等的内涵。(44) 民族交往必须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如果没有民族平等,那么民族交往将会回到民族整合的路径上去。民族交往的内涵在于希望通过交流消弭民族间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紧张关系。但是,如果不能保障民族平等,那民族交往无疑会加剧而不是减弱民族间的紧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不同意一元化的、结果导向的民族问题解决方案。笔者认为,推进民族国家的构建,要提倡一种多元性的、过程导向的民族问题解决方案。以上讨论反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同样反映在民族平等的问题上。从某种意义上讲, 平等是一种很难充分实现的理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指出: “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45) 这句表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民族平等的实践推动了那么多年,但是其充分实现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当然,在这里指出这种复杂性,并不是暗示说我们要放弃追求民族平等的理想,而只是强调我们要辩证和全面地看待民族平等。这便是本文提出复合民族平等的题中之意。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里的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或组合,而是各种要素及各种维度以一定的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提出的复合民族平等更主要是一个理论框架。要实践这一复合民族平等观,仍然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节。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