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文学】“人与鬼的纠葛”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58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忌”(即忌辰) 〕对祖先的祭祀。如前所述,妇女没有参加祠祭与“祝福”的权利,但这些家祭则男女都可参加。由此可以看出, 周家的祭祀基本上奉行“儒礼”, 所受佛、道二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影响也相当显著,人们的生活在与祖先灵魂(“正鬼”) 极为亲密的交涉的基础上度过,同时不断浸透着对于“孤魂野鬼”的恐惧与警惕。下一节我们将尝试简单地勾勒出具有对“孤魂野鬼”的祭祀仪礼性质的《目连戏》世界, 再就绍兴传统社会的“人”“鬼”的交涉做进一步的考察。《“人”与“鬼”的纠葛》第一部分“人”“鬼”的渗透(1) 二“人”“鬼”的渗透——《目连戏》前面已经论及, 人们以为“阴间”“鬼”的生活, 必须由子孙从“阳间”送去的供品支持, 因此, 没有后嗣而不能享受祭祀的“孤魂”过着悲惨的“生活”, 它与“亡魂”、“怨鬼”、“冤魂”等一并成为“游魂”,彷徨不定,给村镇带来疾病与灾难。在绍兴,“怨鬼”特别被叫做“五伤怨鬼”,唯恐其作祟。所谓“五伤”,就是缢死、溺死、火伤、虎伤、产伤。譬如前面已经触及的, 在道士所做的超度幽魂的仪式“炼度”中的“破地狱”, 就成了演剧的要素。从祭奠、镇抚上述形形色色幽鬼冤魂的“建醮”仪式中形成了“幽魂超度剧”,从镇抚关羽等死于非命的英雄、武将彷徨的亡魂幽鬼而举行的更大规模的“建醮”中形成了“英雄镇魂剧”。“幽魂超度剧”与“英雄镇魂剧”被视为中国演剧的重要起源。历史悠久的《目连戏》基本上保留了这种“幽灵超度剧”的原型。它成形于北方,渐次南下,广为流行,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安徽、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地民间还在上演。《目连戏》上演的最早记录, 见之于孟元老回忆北宋之都汴京的《东京梦华录》。书中的“中元节”项下, 记录了艺人从七夕到七月十五连演《目连救母杂剧》, 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盛? 况。《目连戏》原本起源于据说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盂兰盆经》里目连尊者的故事。《佛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