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艺术心理学 第二章 中国艺术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大成,并有所发展。它从人的生理、心理节奏要与自然事物的规律相协调去看待“和”,从而给“和”赋予了自然、时代和社会的内容。限于篇幅,不再多言。自此以后,“中和之音”、“中和之美”的学说便成为中国历代艺术家、文学家、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也是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准则。第五节中国艺术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20世纪以来,我国的艺术心理学发展远远落后了。可以说我国最早介绍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的是鲁迅先生,1924年他翻译并出版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写的《苦闷的象征》,书中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动机、动力,文学创作的本质与过程,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与社会、政治、道德、人生的关系以及梦与象征,文学与性心理等文学创作心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我国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文坛上的许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臧克家等都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自此以后,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便搁浅了。直到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老师的《文艺心理学论稿》一书问世,荒废了半个世纪的艺术心理学研究才在我国现出生机。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程正民老师翻译出版了科瓦廖夫的《文学创作心理学》一书,这是继《苦闷的象征》之后第二部译著。近几年来,我国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热潮渐高,先后有一批艺术心理学方面的译著及论著问世,例如,译著主要有:滕守尧翻译的《艺术与视知觉》,魏庆安翻译的《文艺创作心理研究》,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等人翻译的E·H·贡布里希的系列著作《秩序感》、《艺术与错觉》、《图像与眼睛》,周彦翻译的E·H·贡布里希的关于绘画再现的心理研究《艺术与幻觉》,潘智彪翻译的《实验审美心理学》,陶东风等翻译的《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周新、王燕春翻译的《美术心理学》等。论著主要有:庄志民的《审美心理的奥秘》,鲁枢元的《创作心理研究》,钱谷融、鲁枢元的《文学心理学教程》,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