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孙绍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60KB

文档介绍
,在三味书屋读书,很刻板。稍稍出去游玩一下,就被呵斥“读书!”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启发兴趣的办法。一天到晚让学生读个没完,而且,鲁迅特别强调,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根本莫名其妙。Р  这样的读书不是很枯燥吗?这样的先生不是很可恨吗?在心灵不开阔趣味不丰富的作者笔下,可能是这样的。但是,鲁迅是个人道主义者。他只是把教师的教学法写得很“菜”,却没有把他的心写得很“菜”。鲁迅突出写了他教书没有什么真本事,但是,又强调他自己读书很投入,简直是如痴如醉。他所读的文章明明很平常,他却沉醉在自己的营造的境界之中:“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Р  用还原的方法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在艺术中,而是在生活中,一个空有渊博、宿儒之名,教书却无方。说刻薄一点,是误人子弟的,令人厌恶的。但是,我们读到他如此沉浸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是不是也会觉得这个老头子,也有挺好玩的、挺可爱的一面?这就是鲁迅对于小人物的人道主义的宽容了。Р  三味书屋既是这样枯燥,老师又是这样一种水平,这日子不是很痛苦,一点乐趣都没有吗?不。Р  接下去写的是在枯燥无味的学塾里,孩子的快乐的天性仍然不能磨灭。学生们乘先生自我陶醉的时候,自己开小差,做小动作了。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头上做戏者有之,用半透明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画画者有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天性的不可磨灭。三味书屋读书是枯燥的,但是三味里儿童的欢乐和趣味仍然被创造出来。关于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可以争论,只要不忘记鲁迅笔下的孩子不论在什么简陋的地方,不管是在满目荒废的百草园,还是在连下课和休息都没有的学塾里,都能创造出自己的欢乐,就连在愚蠢的长妈妈,迂腐的先生身上都能逗引出一种幽默的情趣,让感受小人物的可怜和可爱,感受到生活的有趣。Р  鲁迅的语言,就是这样,把我们带进了这样一个奇妙的精神家园,这是童年的,也是成年的鲁迅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