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txt  |  页数:40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降至20年来的最低点,教育在舆论和民意中成为“暴利行业”和“腐败重地”。媒体调查的“2003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第一为房地产,中小学教育列为第二,其余依次为殡葬、出版、汽车、眼镜、电信与手机、医药、出国留学中介、网络游戏。(青年时讯,20040101) 中纪委调查的五大腐败领域依次是:建设工程、公检法、医疗、教育和组织人事。(新华网北京2004年1月26日电。) 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也具有值得认识的共性特征。拉丁美洲国家近30年的发展实践,能够加深我们对教育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和价值的深入认识。现代国家的教育,具有直接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巨大经济功利价值;同时,具有促进社会整合,促进人的心智发展,促进社会平等、社会凝聚和文化认同等非功利的价值。它是教育更为原始和本质的功能,远在教育还没有获得直接的经济价值之前,其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职能即早已存在了。现代社会必须在这两种价值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才能保证教育乃至现代国家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 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传播,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认识到教育对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视其为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与“人的社会化”教育模式相比,这被称为一种“经济主义模式”的教育发展观,即将教育投入视为一种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将教育过程视为一种生产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片面强调和追求教育的经济效益,优先发展直接与经济和科技连接的高等教育。巴西、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典型。教育被视为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力量,尽管改革法令也规定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推行中等义务职业教育制度,发展非正规教育等等,但由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教育发展为市场经济中的强势阶级所支配,致使联邦政府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用于发展高等教育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