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抗战工业内迁史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pptx  |  页数:23 |  大小:5672KB

文档介绍
宗宇时间:2017年5月15日讨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探析抗战工业内迁之缘由(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1、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和通商口岸的布局方便了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便利了交通运输、销售产品、招募工人等。(资本逐利的结果)致命弱点:大规模中外战争的首要攻击目标地域工厂数占比资本额占比工人数占比江浙闽粤鲁70.75%70.49%76.99%上海31.39%39.73%31.76%参见徐盈:《中国的工业》(《大公报》1939年3月11日)(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2、九一八事变后的变局国民政府态度的改变1932.11国防设计委员会—对川、湘、赣等内地省份的资源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五年建设重工业计划全国铁路网的修建(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2、九一八事变后的变局国民政府态度的改变1932.11国防设计委员会—对川、湘、赣等内地省份的资源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五年建设重工业计划全国铁路网的修建日本蚕食中国计划的推进与全国范围内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趋势)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3.七七事变后的现实背景国民政府为保存国家经济实力,大抵支持内迁。确立内迁领导机构、颁布鼓励内迁的法规、提供经济支持。局限:实行有限的搬迁、地方政府存在不配合的情况民族资本家为保存和发展民族经济、爱国抗日寻求出路。近代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实业救国)阻力:①不愿以家业与员工冒险;②以英美租界为避风港;③对持久战没有深刻认识,以及一二八事变的“历史经验”民生轮船公司卢作孚林继庸抗战工业内迁之概况(二)民族工业内迁概况1、迁移时间及规模时间:1937年七月至1940年年底迁移规模:沿海地区内迁工厂公448家,物资达79000余吨,工人13000余人。2、迁移方向(1)由沿海迁往湖南、重庆、四川(2)沿海迁往所在省内地(3)山西迁往陕西、四川(4)广东迁往广西、湖南等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