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万州民众肩负抗战历史使命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16KB

文档介绍
100间,每间住一户难民,取名“万福村”,并附设施粥、施诊药和发放小额贷款,支持难民做小本营业,使无家可归的难民有了暂时安居之地。1941年“万福村”被日机所投的燃烧弹化为灰烬。此外,万县爱国人士积极收养难童,创办“万县慈幼院”,并聘请老师对他们进行小学教育。当其中一批年龄大点的难童读完高小,没地方上初中,他们又多方奔走,租了一个大院和20多亩田地,自己动手建校舍,聘请老师,办起了农场,种水稻、种菜、养猪、喂鸡鸭,并开办小工厂,让这些孩子半天读书,半天参加劳动。后来,其中不少人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前中国儿童艺术学院院长方掬芬女士。据不完全统计,万县共接待收容从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19个省、市沦陷区来万的难民难童5.6万余人,其中万县就地安置2.2万余人;过境难民2.2万余人;转送下川东安置9000余人。在万县就地安置的2.2万人中,进行小本生意经营的1.7万余人,各类学校收养难童读书2600余人,从事小手工业谋生的2200余人。抗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万县财产间接损失高达1.29亿元,而国民党中央政府、四川省政府为抗战仅拨给万县经费245万余元(包括防空工程修建及设备采购,日机轰炸赈济救灾、防空机构及职员经费等),余下近1.27亿元由万县人民自掏腰包开销支付,按8年抗战万县年均人口计算,人均约150余元。同时,万县人民还为优待出征抗战军人家属捐谷29万余市石,交纳军需(难民)用粮67万余市石,合计96万余市石,按年均人口计算,人均约1.2市石。由此可见,万县人民在抗战时期,一边忍受着日机的野蛮轰炸,一边积极支援抗日前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图片来源:中共万州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责任编辑:韩西芹)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