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导论: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ppt

上传者:菩提 |  格式:pptx  |  页数:21 |  大小:864KB

文档介绍
一席之地;或是以经费为诱因,将几个大学联合起来,加大学校的体积,在国际评量表中取得更多分数。下降到个别研究教学人员,应运而生极为简化的量化记帐方式,SSCI、A&HCI、T/SSCI等都是这样的产物,以一条鞭的量化方式丈量所有的人文社会学科。这些由上往下的操作,通常是由最高教育及研究主管机构,正式行文大学,要教师向上呈报出版成效,特别得标示出研究是否发表在SSCI;各个大学为了争取经费,只得盲目跟进,快速设立奖励SSCI出版条例。”Р“如果一切以市场、生产力、利润、国际排名为依归,那么结果会是:以前公立大学的经费来自于人民纳税的钱,研究及教学还有相对的自主性,不必以市场为判准,但在私有化过程中,哪些课程选的学生多,哪些学科及哪些个人可以将经费带入大学,就将成为学术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为了争取企业界的捐助,学术生产被重新定位的一种方式,是成为产业界的研发部门,即R&D。在此条件下,人文社会学科所能扮演的角色则是公私智库、研考部门,乃至于包装(packaging)、对于市场潜力的社会文化分析与利用、甚至被迫从属于商业管理学院的知识典范,或是改头换面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壳来重新自我包装。原先人文社会学科作为反思性社会进步动力的角色,也就相对地遭到掩没。类似这样的走向,是否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很难妄下定论;将本应具有人文反思精神的大学主体,这样转化成为配合、附属于政府及产业的研发客体,学界会如何反省和看待,我们也无法猜测。目前我们看到的是,能够配合大势的学科(或是学科内部的某一支流),已经欣然配合;不能立即接轨的学科,正在努力地找寻衔接点。反思──尤其是反思知识国家化、知识产业化──的意见,几乎没有空间以及正当性发出声音。于是,政府与少数的学术领导阶层,在缺乏深刻分析的情况下,正在透过特定经费的分配方向,替学术工作者调整研究教学方向、越俎代庖地决定整个学术社群的性格以及未来。”——陈光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