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第十章犯罪被害原因 PPT课件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pptx  |  页数:22 |  大小:159KB

文档介绍
第十章犯罪被害原因Р犯罪被害原因Р第一节犯罪被害人概述Р一、犯罪被害人的概念?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国家。?二、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1、性别特征?男性多于女性Р2、年龄特征?我国:集中于18—35岁。?西方:12—24岁。?3、婚姻状况?未婚多于已婚?4、受教育程度?中间大,两头小。?集中于:小学、初中、高中Р5、职业特征?高到低排列:农民、工人、公司职员、学生、个体户、无业人员、军人和公务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服务业?(二)犯罪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人格:稳定的、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Р包括:性格、气质、能力?1、“性招引”心理?2、贪利虚荣心理?3、忍辱屈从心理?4、极度恐惧、害怕报复的心理?5、自信、侥幸心理?6、轻浮、放纵心理。Р(三)犯罪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特征?职业?休闲娱乐方式:出入娱乐和公共场所的时间与频率与被害风险成正比。?以家庭为活动中心的人被害风险罪小。Р第二节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Р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一)定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互动模式?1、可利用的被害模式?“单向利用”。?犯罪人觉得被害人有可以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无意中实施了令犯罪人感到是属于诱惑的行为。Р4、斯德哥尔摩模式?“人质情结”?(三)被害人与犯罪互动关系的体现?1、被害前的互动。?以二者存在人际交往为前提。?熟人Р2、被害中的互动关系?被害人反应模式:?(1)激烈反抗。?后果:?威慑住犯罪,导致犯罪未遂;?招致更严重的伤害;?被害人向犯罪人转换(防卫过当)。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