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活动转向服务业;二是企业从个体中、小型企业转向全国性或跨过性大公司;三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人数比例在下降。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变化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传统的结构把劳动力大都束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又阻碍着经济的增长。 ??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РРРР索洛(solow)Р索洛指出,在经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往复循环历史长河中,决定一年度国民收入较前增长的源泉一般可归结为三种:劳动投入增加、资本投入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引起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提高。这三种源泉又可概括为两类: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索洛在一些严格的假设前提下,把导致经济增长的这两大源泉从统计核算种分解出来。?索洛根据美国1909-1949年的统计数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40年间美国的技术进步大致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率平均每年为3.1%,40年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增加一倍,从0.623美元增为1.275美元,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87.5%,其余12.5%则是依靠人均资本投入量的增加。РРРР丹尼森(E. F. Denison)Р丹尼森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把索洛最初称为“技术进步”的这一增长源泉进行了进一步分解。他从劳动投入增长中分解出了就业人数增长基础上的劳动素质的提高,又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为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三个项目,从而丹尼森把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七类:就业人数及年龄-性别构成、包括非全日工作的工人在内的工时数、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资本存量大小、资源配置的改进、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中,前四项代表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后三项代表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丹尼森得出的结论是,知识进步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进步是同等重要的,不能重视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