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闽剧 闽文化概论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pt  |  页数:24 |  大小:6705KB

文档介绍
、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磬等。二、戏曲剧目唱腔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逗腔"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依"的虚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岭]、[宽板]、[急板]等。曲牌江湖调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等,具有声调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浪歌调主要曲牌可分为"大介大牌",如太师引、鳌头金柱、风入松、香罗带等;"中介大牌"如驻云飞、出队子、浪淘沙等;"大介盘答"如金厢、双蝴蝶、赏花等。其中人一人独唱的称为"大牌",两人或三人对唱的称为"盘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区别在于起介(开头鼓锣)的不同。乐器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闽剧介头(打击乐过门),系综合江湖、平讲、逗腔、唠唠,以及本地民间音乐"十番"的锣鼓介头发展形成。所有介头较有地方色彩,武场吸收京剧锣鼓经较多,但打法上不尽相同。角色行当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