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读书分享《菊与刀》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pt  |  页数:18 |  大小:3238KB

文档介绍
“忠”“孝”“仁”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各种矛盾。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是占有很高的统治地位,但在日本却没有真正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的帝王,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子,是天庭的代言人。而日本,由于有天皇这个不可动摇的事物的存在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忠臣藏(日本画)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正是因为有天皇的存在,使得这种民族情节和“仁”的思想水火不容一个不“仁”的皇帝在中国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不是“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这或许也是中日两国在这个事情上的区别。具体来说:中日都重视“忠”“孝”,但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而仁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意识到了日本社会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足够压力去改变他们。在此之后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使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这也造就了日本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他希望成为亚洲的领导者,却无法让亚洲各国心服口服。换句话说日本还没有体会什么是真正的:一方面在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社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并没有达到思想自由。二战后,因为麦克阿瑟和天皇的秘密谈判,使得日本迅速转移了自己的目标。将自己重新定位,将主要目标转向经济方向,从而避免了在文化层面上的全社会反省,依旧保留了完整的天皇制度,因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日本人民对天皇的宗教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平等、人权的体现。为何日本人却至今未能接收一点点“仁”的概念呢?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仁仁三恩[恩]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