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世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美刺讽喻作用。*白居易一生以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15)为界,即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兼济天下”之志,后期则“独善其身”之意。**前期:﹠出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仕宦之家﹠少年时,随家避乱越中。﹠16岁,初入长安。以一诗获顾况赞赏而诗名远扬。一段佳话:“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种生活使他能接近人民,对其诗歌创作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着重大作用。**前期:﹠27岁参加乡试,次年应省试。﹠贞元16年(800年),以“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出众才华和第四名的成绩考取进士,后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步入仕途。﹠元和元年(806年),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入选,被授周至县尉(期间写作《长恨歌》),不久,召回长安。﹠元和三年(808年),任左拾遗,积极有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后期:﹠江州四年,自编诗集15卷。诗歌创作极其丰富。﹠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长庆二年(822)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从58岁始,定居洛阳。期间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后以刑部尚书致仕。﹠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墓志。元和十年(815年),贬为江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