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8佛教与建筑-寺院殿堂、塔(新)

上传者:upcfxx |  格式:ppt  |  页数:91 |  大小:20348KB

文档介绍
(Samgharama)、伽蓝:意译为众园、精舍,即大众共住的园林;(4)阿兰若(Àrinya)、阿练若、兰若、练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指村外适于清静修道之所。印度佛寺印度佛寺多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围绕,殿内正面安置佛龛。建材系采石、砖、木三种。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等分别。在中印度,精舍数目颇多。如王舍城有五处,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毗耶离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有一处。其中,佛在世时建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乃印度最早的寺院。而华氏城鸡园寺、那烂陀寺、阿旃陀石窟寺等,更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寺、院、庙、庵“寺”:本为古代官署名。《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太常寺、大理寺、鸿胪寺。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大宋僧史略》:“寺者…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中国佛寺“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如金陵瑞相院)。“庙”: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之所;后用以称奉祀神佛的场所。“庵”: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后用以称比丘尼所居佛寺。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而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如东山寺、栖霞寺)。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依住寺者而分,有僧寺、尼寺之别。依宗派而分,有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