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诺贝尔奖与先进医疗设备

上传者:相惜 |  格式:ppt  |  页数:16 |  大小:6344KB

文档介绍
年份国籍发明者发明的设备1924年荷兰爱因托芬心电图机1979年美国英国科马克亨斯菲尔得电脑辅助X线断层摄影(CT)1991年德国德国内尔萨克曼应用膜片钳技术2003年英国美国比得•曼斯费尔德保罗•劳特布尔因核磁共振成像因发明先进的仪器设备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四次。总结发展基础: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沃勒,用毛细管静电计记录了人体体表的心电图波群。爱因托芬的主要贡献:命名了心电图的波名;研制了心电图检测仪;提出“爱因托芬”三角。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心肌受损、供血不足、心包炎、药物和电解质紊乱等诊断;可以提示心脏房室肥大;用于监测危重病人、外科手术、麻醉、心导管检查等以及航天、登山运动员的心脏情况。把左上肢、右上肢和左下肢的三个电位用导线连接在一点,可以看到,三根导线的端点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彼得•曼斯菲尔德保罗•劳特布尔因MRI仪器发展基础:1946年,美国科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和爱德华·珀塞尔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195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劳特布尔因:把物体放置在一个稳定的磁场中,然后再加上一个不均匀的磁场(即有梯度的磁场),再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这一物体,这样根据物体释放出的电磁波就可以绘制成物体某个截面的内部图像。曼斯菲尔德:进一步验证和改进了这种方法;发现不均匀磁场的快速变化可以使上述方法能更快地成绘制物体内部结构图像;证明了可以用数学方法分析这种方法获得的数据,为利用计算机快速绘制图像奠定了基础。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