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地阐述了山的形体结构及倒影透视规律。*唐代诗人、画家王维(701---761)的《山水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原理和近清楚、远模糊的虚实关系。北宋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之色清明,山势突兀;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色重晦,山势重叠;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山势冲融而缥缥渺渺。“”三远”实际上就是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透视规律在山水画构图中的运用。中国画家历来以“文人”为主流,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神。中国画以“离形得似”的抽象性形态对时空的突破,创造了开阔的画外意象,强调“体知”与“妙语”,突破现象的束缚,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不计较于视觉的真实感,从而不受透视科学的约束,能动而自由地表现对象形体的空间,是一种特殊空间实体感觉一种有赖于观者想像的画外意象。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画始终未与真正意义上的透视结缘。*第二节透视的产生因为有了光我们才得以看到自然界中的一切,这个过程就是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并通过眼球内水晶体把光线反射到我们眼内视网膜上而形成图像(图6)。我们把光线在眼球水晶体的折射焦点叫做视点,视网膜上所呈现的图像称为画面。只是人脑通过自身的机能处理将倒过来的图像转换成正立图像。如果我们在眼前假定一个平面或放置一透明平面,以此来截获物体反射到眼球内的光线,就会得到与实物一致的图像,这个假定平面,也就是我们平时画画的画面。实际上这就是照相机、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们在中学学习物理时,其光学原理就是这样,只是把眼球水晶体换成了凸透镜而已。把不同距离的物体反射到人眼睛的光线,通过假定画面来截获,然后将所有截获的交点,依样连接起来,这样就完成了透视图。图6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