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看见》有感Р我之所以无厘头地把柴静的《看见》当小说来读,是因为它在客观理性的述说中完成了文学意义上的描写和塑造,富有了艺术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启迪性,而且如果是小说,那些不该发生的故事和那些人性之恶便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这自欺欺人的把戏,我常常叫它理想,因为它是我心中总难以熄灭的灯火。Р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我们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Р演艺明星、商界精英、市井小民、社会游魂等各色人群,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在节目中与他们促膝交流、并肩而行。Р读《看见》,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揭开生活雾霾的书,也是一部打开心灵窗口不懈追问的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Р《看见》吸引我的,不是已经被时间淘洗的事件,Р故事脉络、情节悬念、人物关系、语言张力、现实场景,散落开来或者说弥漫其中的强烈自省意识Р倔强的叛逆与可爱的执着,尖刻的思索与真诚的感悟,调侃的温馨与狂放的进取。Р我在阅读的时候深切地感到了心理的跌宕起伏,它引领我不由自主地展开对人生与命运、性格与成长、理想与现实、社会与家庭、奋斗与友情、思维与方法的思考。Р但一个个人物却仍像雕塑般立在字里行间,他们双脚沾满旷野的泥土,脸上飘扬着人间的浮尘,眼里透着对生活的渴望和追问。撤掉镜头的柴静成了一位素描手,三笔两笔便为我们还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在既波澜壮阔的生活舞台上,做着生命的表演,或落寞无助,或精彩惨烈,或丑陋可憎。Р她的职责和选择,让她没有领我们看遍烂漫的山花,听流水轻唱,细语欢歌。却掘开一条布满矛盾的河流,让我们看失控的河道和河水中夹杂的尘沙,然后让我们自己从怒吼咆哮和忧伤惨烈中寻找宁静和温馨的答案。Р她把骨子里的文艺气息,在一件件添堵的事件和端坐的当事人面前,一层层剥下来,留给了犀利的追问和宽容的探讨,然后落成了书中雨点一样敲打的文字。